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白云 通訊員 鄭成波、成順)“有人掉入江中!”10月20日15時許,武昌大堤口附近長江水域,一名“群眾”在離岸10余米處沉浮,情況危急。警笛響起,水上巡邏艇破浪疾馳,警用無人機凌空鎖定,岸邊“長江義警”攜救生裝備迅速沖下江堤。多方協同下,僅3分鐘,“落水者”被成功救起。
這場高效救援演練,是武漢公安探索打造“水、陸、空”一體防控體系,推動被動救援向主動防控轉變,守護兩江(長江、漢江)水域安全的生動實踐。據了解,今年以來,兩江溺水警情數同比下降19.3%,成功救援人數同比上升23.3%。
22個值守點“教科書”式救援
(資料圖片)
“現在進一步規范制度,從值守、巡邏到處置,每個環節都有章可循。”水上分局巡防檢查站民警李丕森介紹道。圍繞“防得住、救得快、零失誤”目標,武漢公安今年構建起“部門聯動、安全聯防、救援聯處”的全鏈條制度體系。
民警在江邊巡邏執勤。通訊員供圖
在點位布局上,水上分局聯合航道、海事、水務、武警船隊等涉水部門,在兩岸險段精準設置了22個救援值守點。每個點位均配備《標準化值守手冊》,明確民警與“長江義警”的崗位職責、裝備配置與處置流程,確保救生衣、救生圈、拋繩包等應急器材完好可用。
“手冊細化到每時段巡邏路線、喊話內容,連救生圈懸掛高度都有標準。照章執行,就能最大程度降低風險。”漢口江灘三陽路廣場值守點民警唐詩涵介紹。7月29日傍晚,她與“長江義警”共同勸阻了一對欲下江玩水的情侶,及時化解了潛在險情。
今年夏季,武漢高溫天數再破紀錄,親水群眾增多,溺水風險上升。水上分局發揮“長江義警”水陸兩棲優勢,依托22個值守點持續開展巡查宣傳與水域救援,累計勸阻、引導戲水群眾2500余人次,從源頭壓降溺水警情。
“現在是提前預案、精準布防,把功夫下在前面。”水上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夏季高發期、汛期及觀景平臺、碼頭等重點區域,均制定了分類布防與救援方案,推動救援工作從“經驗主導”走向“規范指引”。
50歲以下民警全員練艇
練為戰,訓強能。武漢公安將專業能力建設作為關鍵抓手。“拋繩的時候要瞄準落水者上游約1米處,借著水流能把救生圈更準地送到人身邊……”10月22日,漢口江灘,大橋派出所民警蔡鵬飛正手把手指導“長江義警”實操。“分層分類培訓讓每個民警、每個義警既懂防控,又會救援。”他說。
據悉,水上分局今年已組織“長江義警”等群防群治力量開展培訓30余場,覆蓋2000余人次。內容除溺水急救常識、救生裝備使用外,還包括舟艇駕駛、急流救援、潛水搜救等專項科目。
民警江中救援落水群眾。通訊員供圖
7月13日20時許,“長江義警”在江漢七橋值守時,10分鐘內連續處置兩起險情,先后用拋繩包和救生桿救起3名落水群眾。“沒有之前的專項訓練,面對這種緊急情況肯定措手不及。”參與救援的隊員汪戀感慨道。
在強化群防力量的同時,民警專業能力提升更是關鍵。今年初,水上分局將“50歲以下民警全員掌握艇操技能”要求納入教育訓練大綱,建立“季度輪訓+以賽促訓”機制,定期組織船艇駕駛、游泳耐力、急救技能考核與比武。七大隊民警石斌在7月舉行的比武中表現突出,在實戰中更是身手不凡。
7月17日8時35分,接到武昌江灘水域求救警情后,石斌立即帶隊駕艇逆流搜尋,發現一名男子正緊抱漂浮球順江漂流。他精準拋投帶索救生圈,待對方套牢后迅速將其救上艇。當日10時許,他再次在鸚鵡洲大橋附近水域救起一名落水女子。一天之內兩次成功救援,正是日常嚴訓所積淀的“硬功夫”。
10余家涉水單位高效聚合
江中救援,重在合力。今年以來,武漢公安完善“水上分局牽頭、多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參與”的“1+N”聯動機制,打破壁壘、整合資源,推動救援力量高效聚合。
如今,“1+N”模式已實現常態化運行。“1”是水上分局的核心指揮,“N”則涵蓋海事、漁政、水務、航道等10余家涉水單位,以及“長江義警”隊伍。依托信息共享平臺,水位變化、船舶航線、險情預警等數據實時互通,為聯合行動提供支撐。
每日清晨,水上分局指揮中心根據海事部門提供的船舶通行計劃,動態調整巡邏航線;漁政人員在巡查中一旦發現險情,可直接上報就近值守點處置,實現“信息即時交互、行動一體同步”。
“請勿在江邊逗留、玩水,以免發生危險。”8月2日,江水上漲,水上分局與市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支隊水路大隊開展聯合勸導。民警江面巡,執法人員岸邊勸,一天內勸離危險水域活動人員200余人次。
無人機聯合救生艇開展江中救援。通訊員供圖
科技賦能讓聯動更加高效。武漢公安打造“空中有無人機、水面有巡邏艇、岸邊有巡邏隊”的立體防控體系,三股力量通過無線通信系統實時聯動。“江心水流湍急,請勿靠近深水區!”夏日午后,兩江沿岸常響起無人機傳來的警示喊話。一旦發現危險行為,操作員立即將位置信息同步至岸邊巡邏隊與水面巡邏艇,形成“空中監測、岸邊勸阻、水面策應”的閉環處置流程。
“每一次成功救援,都源于體系的強力支撐與各方的責任擔當。”武漢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 ||||

Copyright @ 2001-2013 m.damingfuz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中國健康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