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一條圖文短訊在朋友圈及各大社交平臺被瘋轉。
一時左右,在山東省威海市的公路上,一輛私家車后面拖著一只狗,飛速地在公路上行駛。
可以從圖片和視頻中看到,車后被強行拖拉的狗渾身臟亂,奄奄一息。
民警逼停了該車,車主也遭到了圍觀人群的訓斥。
據傳,被拖拉的狗已經死亡……
事件在網絡上進一步發酵,引起了熱烈議論,拖拉狗狗的車主個人信息也被人肉公開。
近年來,隨著家庭寵物的增多,形形色色的虐狗虐貓事件也層出不窮。
虐貓虐狗是一種心理問題嗎?這種心理問題又是如何形成的?
很多人對這些被虐待的動物凄慘命運感到悲痛萬分之余,不禁產生這樣一種疑問。
虐狗虐貓的心理根源
從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看,人的任何行為背后都有動機,動機其實是一種需求,因為有了某種需求,才有了相應的行為。除了基本的吃飯睡覺等行為,人表述任何言語的時候,都是有背后動機存在。虐待動物這一行為背后也是有需求,這樣的行為滿足了這部分人的內在需求,獲得了滿足感,并在數次行為中獲得強化,形成一種連結,即這樣的行為可以滿足自己某方面的內在需求。
有心理咨詢師和心理專家分析,虐狗虐貓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承受壓力過大,無意間發現虐待動物可以緩解自己的壓力,偶然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另外一種就是個人承受了暴力或者冷暴力,不能夠對施暴人進行反擊,所以選擇對弱于自己的生命下手,除了虐待動物,還有人虐待兒童和老弱病殘,都是一種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虐貓虐狗虐人虐自己,何其可悲
實施虐待行為的人,本身沒有合理的渠道排解自己的負性情緒,有意或者無意接觸到虐待這一行為,并感受到了實施虐狗虐貓后的一種刺激和愉悅體驗,感受到了個人力量的強大,并將之分享出來,讓更多人了解到自己的能耐。
外界的指責并不會激發他們的內疚,反而是獲得一種異樣的興奮,指責聲越大,他們越興奮。借助這樣一種方式來疏解自己的心結,并不會起到真正的作用,在興奮之后是更深的失落和痛苦,當虐待行為不再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當大眾忽略自己的言行,他們會陷入更痛苦的境地。如果在偶然中,發現其他的可替代方式,則會開始新一輪的自我沉陷。
唯有面對所有的壓力以及過去的不良經歷,才有接納的可能,才可以走出這樣的漩渦。只是絕大部分人缺少安全感,總是將問題的過錯歸結于外,所有也就不能做到自省。
虐待動物癖好,可能是犯罪的“搖籃”
研究表示,許多殺人犯都曾經有過虐待動物的行為。
暴力犯罪的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后天造成了它們的暴力傾向。孩子天生熱愛動物,但是在決定孩子親社會或反社會的個性和行為上,家庭環境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后天形成的反社會人格將直接演變成暴力犯罪。
連環殺人案往往與動物虐待緊密相關,并且關聯度非常高,以至于你很難找到一個殺手不是從虐待動物開始犯罪行為的。
家庭暴力也與虐待動物緊密相關。犯罪者往往通過虐待動物來控制受虐的婦女或兒童,受虐的婦女出于對寵物的恐懼常常只能被迫忍受。家暴家庭的動物虐待數量遠超過非家暴家庭11倍以上。
也就是說,有虐待動物癖好的人,如果心理問題不得到科學正確的解決,只會愈發嚴重,最終釀成慘劇。
相關事件回顧:
2015年10月,廣東財經大學三水校區大二學生虐貓事件引爆網絡。虐貓視頻本月8日被網友發布在網絡上,事件顯示為兩人共同完成視頻拍攝。“虐殺小貓”的視頻有80秒鐘,視頻顯示廣東財經大學三水校區學生劉某用熱鐵燙貓下體和嘴巴,讓貓下油鍋,把貓舌頭穿孔等。
事發后,兩名虐貓者之一被網友發現是廣東財經大學三水校區的學生。根據視頻配發的文字稱,事發地為廣財經三水校區宿舍。事發前,該校學生在寵物市場購買了一些貓,此后就用各種殘忍暴力手段將其虐待致死,甚至還將虐貓過程拍成視頻。
根據網友提供的截圖,廣東財經大學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對該事件的回應。回應稱,根據網友提供的信息,相關老師經過較大面積的搜索后,最后查到一名虐貓者是該校一名二年級學生。相關老師連夜與已回到家的該同學及其家人取得聯系確認后,對其進行了嚴厲批評教育。該同學已在網上作出了公開道歉。老師分析該生可能有心理問題,已進行了心理干預,其家人也將帶該生到醫院進行心理治療。
小編說:
對于每一個生物體來說,生命都是寶貴的,人是如此,小貓小狗亦如此。
雖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懷著一顆愛心熱愛小動物,但是對每一個生命保持應有的尊重是心理健康的人應有的素質和態度,對待小動物生命的態度同樣能映射一個人對于人命的態度。
每個人都會面臨壓力,但是把生活中的壓力用這樣一種方式釋放出來,是不負責任的,也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發展的,是無法從根本解決心理問題的。
| ||||
Copyright @ 2001-2013 m.damingfuz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中國健康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