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編者按】
腹腔鏡手術的興起與發展,是傳統婦科手術領域的一場革命;機器人腹腔鏡手術的誕生,克服了傳統腹腔鏡的不足,使手術更加完美。
2013年2月23日,西京醫院婦產科成功開展西北第1例既科室首例達芬奇機器人婦科手術以來,作為始終堅持在醫療一線的“西京人”,陳必良教授帶領著西京醫院婦產科機器人手術團隊在完全駕馭世界上最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后,通過先進的診療理念、精湛的技術和精良的設備,以其獨有的“西京術式”,不斷拓展出惠及患者的多項世界及亞州首例新術式。
經過3年零3個月的砥勵前行,截止2016年5月11日已突破900例,其中惡性腫瘤手術占比為96.6%,且連續三年穩居亞太第一。器官移植,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醫學難題。2015年11月20日,西京醫院婦產科利用機器人成功完成了世界第12例、中國首例子宮移植手術。屢創佳績的背后,無不印證著西京醫院婦產科機器人手術專家們軍人鋼鐵般的意志、醫者辛苦堅守的汗水和勤勞拼搏的精神。
【西京婦產科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精彩回顧】
一、2013年 陳必良主任獲中國婦產科達芬奇機器人首位百例醫生獎;
被譽為“中國婦科達芬奇手術第一人:
#FormatImgID_1#
二、2014年 陳必良主任獲全球唯一機器人手術貢獻獎
三、2015年突破性事件:世界首例Da Vinci子宮移植供體子宮切取術
1、中國婦產科在線:
陳教授,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婦產科在線記者的采訪!腹腔鏡手術的興起與發展,是傳統婦科手術領域的一場革命;機器人腹腔鏡手術的誕生,克服了傳統腹腔鏡的不足,使手術更加完美。您是世界內鏡醫師協會中國協會經自然腔道內鏡外科專業委員會理事,國內首位婦產科達芬奇機器人百例手術醫生,請您談一下國內腹腔鏡與機器人腹腔鏡手術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陳必良教授:
現在,我國的婦科腔鏡工作已經慢慢普及。隨著理念的轉變及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國家對縣級醫院經濟方面的投入明顯增加,婦科腔鏡的發展前景一定會越來越好。自2005年機器人腹腔鏡應用于婦科以來,我們國家跟進較快,最早的如解放軍總醫院、二炮總院都開展得不錯。2015年以后,婦科機器人手術明顯增加,明年全國各地還要增加二十幾臺機器人。其中,我院突破900臺,90%以上為婦科腫瘤手術,因此積累了一些經驗,可以與國內的專家一起探討機器人腹腔鏡方面的問題。今后,機器人腹腔鏡手術將是婦科腹腔鏡手術的一種發展趨勢,如果機器設備及耗材的費用下降,很快就會普及起來。希望通過以后的學術交流會議,把全國機器人腹腔鏡方面的專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可以相互借鑒的手術共識,分享經驗,讓新開展機器人手術的同道少走彎路,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2、中國婦產科在線:
器官移植,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醫學難題。2015年11月20日,西京醫院婦產科利用機器人成功完成了世界第12例、中國首例子宮移植手術,請您介紹一下此次手術的有關情況及技術特點。
陳必良教授:
我院完成的中國首例子宮移植手術是自2012年開始啟動的一項重大課題,集中了全院相關科室的專家組成一個專家團隊,熊利澤院長為總負責人。先從動物實驗開始,持續進行近3年,完成11例山羊的子宮移植手術(到現在還有3只子宮移植后的山羊存活),在麻醉、血管縫合、術后排異等方面為人體子宮移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子宮移植手術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移植的子宮血流重建問題,動靜脈暢通,子宮才能存活;二是術后的排異反映問題 ,子宮移植的排異反應很強,有報道稱甚至超過肝臟移植。此例子宮移植患者年紀較輕,先天性無子宮無陰道,供體為患者母親。從2014年開始進行術前安排,2015年4月份行人工陰道成型手術,解決性生活問題,2015年8月促排卵、取卵,受精卵冷凍處理,2015年11月20日行子宮移植手術,手術耗時15小時,母女術后恢復均良好。2015年11月25日新華社發布這則消息后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只有3個國家做過人體子宮移植術,包括沙特、土耳其、瑞典,我國是第4個國家。美國、英國也計劃在2016-2017年行人體的子宮移植。此次手術的成功,反響很大,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包括質疑手術的必要性、手術難度、會不會繼續進行下去等等。2016年1月8日,我們有幸受瑞典哥德堡大學邀請,參加瑞典首屆“世界子宮移植協會成立”大會,在會上我們介紹了手術過程及經驗,引起很大的反響,為世界子宮移植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交流。日本、新加坡、法國、墨西哥等國家都驚嘆于中國醫學的發展迅猛,申請有機會來我國觀摩手術,交流經驗。
3、中國婦產科在線:
隨著宮頸癌普查的普遍應用,宮頸癌的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因此,保留生育功能的宮頸癌手術得到了臨床的重視。您擅長婦科腫瘤診斷及各種疑難手術,在婦科腹腔鏡手術方面達國內外領先水平,請您談談國內腹腔鏡下宮頸癌保留生育功能手術的主要術式及注意事項。
陳必良教授:
近幾年,由于婦女保健工作的逐步完善及廣大女性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使年輕女性能夠早期發現宮頸癌,其中最年輕的僅僅17歲。因此,我國年輕女性宮頸癌發病率不斷增加。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放開,育齡女性宮頸癌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增加,這對婦科腫瘤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宮頸癌保留生育功能手術有一定的適應癥,國內已經形成規范的專家共識,與腫瘤大小、細胞類型等密切相關,手術方式包括開腹、腹腔鏡、陰式等方式,具備機器人腹腔鏡設備的醫院開展了機器人輔助下保留生育功能的宮頸癌手術,廣泛切除宮頸,陰道殘端與子宮縫合,進行重建,保留生育功能,但各有各的優缺點。
| ||||
Copyright @ 2001-2013 m.damingfuz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中國健康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