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健康,在大口吃肉的同時,也要多吃蔬果和粗纖維食物。(記者喬軍偉攝)
名醫簡介:曹杰,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教授、博導、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大腸息肉及大腸癌發病率增加和“三高”飲食有關
●假如有腸道可疑癥狀或有大腸癌家族史,建議體檢加上糞便隱血檢查一項,年過四十則建議做腸鏡檢查
名醫拜年系列之5
健康利市
關注腸道健康,首先要避免攝入過多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飲食中粗、細、葷、素合理搭配。
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如果發生改變,要及時就醫。另外,應重視大腸癌的早期篩查,糞便隱血檢查最經濟實惠,40歲以上則應接受腸鏡檢查。
燒鵝、乳豬、脆皮雞……廣東人過年的飯桌上總少不了這些寓意“紅紅火火”的菜式,然而,像這樣的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食物,是近年來大腸息肉、腫瘤發病率在廣東地區持續上升的一大原因。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曹杰教授介紹,該院對1萬名廣州社區居民進行篩查,發現大腸息肉186例、大腸癌6例。不少患者都曾把大腸癌的便血癥狀誤認為是痔瘡發作,而錯過了早診早治的時機,曹杰呼吁,一定要重視大腸癌早期篩查。
文、圖/記者伍仞 通訊員魏星、潘亮(署名除外)
發病
大腸癌高發和“三高”飲食有關
曹杰介紹,大腸癌已成為影響中國人健康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的發病率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長,在所有腫瘤發病率中排名第五。廣州市疾控的最新癌情監測顯示,廣州居民結直腸癌男女發病率分別上升了53.31%和39.35%,發病率由十年前的第五位,躍升到所有腫瘤中的第二位,僅次于肺癌,死亡排名則在十年間從第五位升到第三位,發病率、死亡率已接近歐美等發達國家。近年來患者更趨于年輕化,平均發病年齡從原來的60歲以上降到現在的40歲左右,十多歲的大腸癌患者已經不是少數,而這類患者往往預后極差,即使手術切除,也很快就會復發。
“回想起來,我們上幾代人,可能要到每年過年那天,才有機會大口吃肉,而現在,每一頓都有肉吃,積累下來的攝入量比前幾代多多了。”曹杰表示,這些年大家的生活都好了,大腸癌的高發,和吃的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多了而粗纖維食物少了很有關系。那為什么大腸癌在廣東的增長勢頭尤其迅猛?雖然在全國各菜系中粵菜被認為有“清淡”的特點,但曹杰表示,廣東人的飲食習慣并非就那么健康,比如飯桌上常見的燒鵝、燒鴨、白切雞、乳豬,皮的部分肥美可口,被視為這些菜式上的“精華”,但其中的高蛋白和高膽固醇,也增加了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癌高發還和食品受污染有關。“按理說,蔬菜水果有利于預防大腸癌,但其中可能存在的農藥、污染物殘留,都可能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曹杰說。而遺傳已經被證實和大腸癌發病有關。
大腸癌發病率增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腸息肉的發病率近年亦在增加。“以前我們做腸鏡很少見到息肉病人,現在有的病人一做就發現好幾個息肉。有10%~15%的息肉會有惡變成癌癥的傾向。”同樣地,大腸息肉的高發也和“三多一少”的飲食有關。
診斷
三至五成患者曾“自我誤診”為痔瘡
數據顯示,早期大腸癌的5年生存率達90.1%,而發生淋巴結轉移后,5年生存率會大幅降至69.2%;而有遠處轉移的大腸癌,手術后5年生存率也不超過20%。但由于大腸癌早期癥狀通常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約四分之一的患者首診時就已出現轉移;近一半確診患者最終將發生轉移。
有統計指出,早期檢查出大腸癌,能節約一半以上的治療成本,但根據2008年WHO公布的數據,我國大腸癌5年生存率僅為32%,而北美為61%,和中國患者發現病情往往偏晚有關,“有三至五成的結直腸癌患者,在確診之前都曾經以為自己的便血癥狀是痔瘡引起的。”曹杰特別提醒,便血有可能是肛裂、痔瘡等良性疾病引起的,但也可能是大腸癌的一個預警信號,遺憾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患者被“自我誤診”而耽誤了診治。
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就要關注日常生活的排便習慣。如果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突然發生改變,包括出現血便黑便、頑固性便秘或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進行,反復腹痛,還有摸到腹部腫塊,有貧血、消瘦、無力等癥狀,都應該到醫院做檢查。
檢查
糞便隱血檢查最經濟實惠
大腸癌被認為是一種“富貴病”,令人深思的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大腸癌發病率在快速上升;在發達國家美國,大腸癌發病率排在惡性腫瘤的第二位,但據報告每年新發的大腸癌比例下降2.5%。這是因為,美國加強了結直腸癌的預防工作,通過篩查及時發現可能引發大腸癌的大腸息肉,并及時予以切除,從而使結直腸癌患者人數減少。
目前大腸癌檢查的手段包括糞便隱血檢查、直腸指檢、結腸鏡檢查、X線鋇劑灌腸等。曹杰呼吁,假如有腸道可疑癥狀或者有大腸癌家族史,在每年的常規體檢中加上糞便隱血檢查一項,這是篩查中最經濟實惠的一種,“如果大便潛血的結果陽性,就屬于大腸癌的高危人群,是肛裂、痔瘡等良性疾病,還是息肉、腫瘤,要進一步檢查”。體檢中的血常規結果也有參考價值,可以發現一些大腸癌患者腸道長期出血引起的慢性貧血。年過四十,則建議做一次腸鏡檢查,有的息肉當時就可以在腸鏡下切除。
曹杰介紹,市一醫院開展了“廣州地區大腸癌社區早期篩查的流行病學研究”,以越秀區社區人群為研究對象,對轄區內1萬名居民進行初步篩查,并對有癥狀人群、有大腸癌家族史人群進行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息肉186例、大腸癌6例,“這6例中有很多仍處于病情早期,可以通過手術治療。”
他認為,對社區人群的篩查和早期干預工作非常值得。從2002年至2007年,美國由于癌癥引發的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2.1個百分點,這主要歸功于美國在抗擊結直腸癌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美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通過廣泛的科普宣傳,號召全民樹立良好的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同時通過有效防控如篩查,取得了逐年下降的效果。據了解,廣州將開展新一輪社區居民的大腸癌篩查,曹杰希望居民們都能夠重視大腸癌篩查。
(來源:
| ||||
Copyright @ 2001-2013 m.damingfuz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中國健康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