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相信「原湯化原食」這個說法,大家都不陌生,而在吃面食較多的地區,這個說法更是家喻戶曉。
這個說法十分普遍,甚至衍生出一則典故:
某人在個面館吃了面條(或其他面食),沒有喝湯就走了,店家保留了那碗湯。
一段時間之后,吃面的人由于腹痛難忍,又找回了店里。
這時候,店家端來那碗保存的湯,讓這位腹疼的食客喝下之后,立竿見影地解決了腹疼的問題。
店家解釋說,給腹疼的食客喝下去的,是煮原來那碗面的湯,「原食」須用「原湯」來化。
但是,這個說法靠譜嗎?且聽健康頭條(微信號:baojiandaifu)給大家慢慢道來。
聽聽就好,當真你就輸了
這種民間傳奇,姑且聽之,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或者愛喝面湯人的「佐料」,也沒有什么不好。
不過,有些人非要用「科學原理」去解釋「民間智慧」,將「原湯」說得神乎其神,還找來了一系列的「科學依據」。
這些人為「原湯化原食」這一說法,提供了三條解釋:
是煮面時淀粉糊化溶解到湯中,成為糊精,能夠「幫助消化」;
是面中有「消化作用」的酶溶解到了面湯中;
是面粉中有大量 B 族維生素溶解到了水中,而這些維生素具有「助消化」的功能。
不過,這三條理由看似條條在理,但都解釋不了「原湯化原食」。
「原湯」是什么?
在傳說的故事里,「原湯」是指煮那碗面的那一鍋湯;傳奇故事里的人,也是一定要回來喝那碗湯的。在故事發生的時代,大概還沒有冰箱,面湯放了那么長時間,很有可能已經變餿了。
而店家一定要留著那碗湯,說明另一鍋湯是不能「化」那碗面的。
而「專家」的解釋是基于面湯中的成分,那么不管哪鍋面,溶解到水里的也都是那些「助消化」的成分。
按照這樣的解釋,只要是面湯就可以,完全不必用可能變餿了的那一碗「原湯」。所以,這樣那位腹疼的食客也不用回到原來的店里,隨便找一個店討一碗面湯就可以救急了。
面湯化面食?
如果我們按照專家的說法,把「原湯」理解為「面湯」,是否就真的能「幫助消化」了呢?
沒那么簡單!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1. 糊精
糊精是面粉中的淀粉被部分水解的產物。一般而言,糊精的產生需要淀粉酶的參與,或者在干燥條件下高溫加熱,與平時煮面條時的條件相比,可差遠了。
所以,即使煮面條的過程中能夠產生糊精,它的量也會非常少。
更重要的是,糊精只是把淀粉分子變小了,因此被消化起來要容易一些。但是,糊精并沒有能力去消化或者幫助消化別的淀粉分子。
所以,指望糊精幫助消化是不靠譜的。
2. 消化酶
要解決「原食」消化不良的問題,所需要的消化酶應該是淀粉酶,而面粉中并不含有這種酶。
退一步說,即使面粉中有這樣的酶,它們也不耐高溫,在煮面的過程中會失去活性,不再具有消化能力了。
再退一步說,如果面湯中有這樣的酶,它們就不用到了肚子里才動手,在鍋里、碗里就可以發揮作用了——煮在湯里的面條或者餃子,也就都變成一鍋糨糊了。
說面湯里有「消化酶」,其實是催化笑話產生的「笑話酶」。
3. B 族維生素
B 族維生素的確是水溶性的,在煮面條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溶解到水中。
有一部分 B 族維生素的生理作用跟能量代謝有關,包括淀粉在內的碳水化合物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所謂「化原食」所需要的作用,則是在胃腸中消化淀粉,這個功能與 B 族維生素幫助代謝的本領實在是差別太大了,硬要把兩者扯上關系,未免牽強。
更重要的是,面粉中的 B 族維生素也是很有限的,即使是含量最豐富的維生素 B1,100 克面粉也只能提供人體一天需求的 8% 左右。
再考慮到溶解到湯中的只是一部分,而喝下的湯又只是所有湯的一小部分,也就不難理解:通過面湯喝下的 B 族維生素,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要想靠它們去「幫助消化」,未免是一廂情愿。
愛喝就喝,我為自己代言
這里,我們說「原湯化原食」只是一種民間傳說,不符合科學事實,只是出于對科學與事實的尊重,并不是叫大家不要喝面湯。
面湯本身沒有什么不好。
跟水相比,它多少還含有一些淀粉和維生素。雖然含量很少,但也是 「聊勝于無」。吃完面后喝點面湯,多多少少也回收了一點營養物質,可以也算是減少了浪費糧食。
如果真的喜歡喝,請暢快地喝,「喜歡」就是最好的理由。
如果不喜歡喝,就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化原食」的傳說去勉強自己。
關于營養和食品,還有什么問題?
長按下方二維碼,向作者提問吧!
責任編輯:羽方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 ||||
Copyright @ 2001-2013 m.damingfuz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健康網 版權所有
網站所登新聞、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未經書面授權,轉載注明出處
未經中國健康網書面授權,請勿建立鏡像,轉載請注明來源,違者依法必究